基层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在警察学院这个特殊的教育、培养、训练场域,党建工作不仅关系政治方向,更直接关系队伍的作风、纪律、专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围绕“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暨述责述廉评议会议”这一制度性安排,制度设计上强调三个层面的融合:一是政务与教学的融合,即把党建目标纳入学院年度目标、教学计划和科研任务之中,确保党务工作与教育教学同频共振;二是责任与权力的平衡,即明确书记、副书记、党政办公室、纪委和各支部在党建工作中的职责边界,避免权责不对等带来的模糊与推诿;三是监督与激励的统一,顺利获得多元评议机制实现公开、透明、可追溯的效果。
在具体做法层面,会议制度既强调结果导向,也强调过程公正。“述职”环节由书记代表基层党组织进行工作报告,涵盖党建工作规划、团支部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党的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师德师风与廉政建设等内容;“评议”环节则引入民主评议、组织评议和纪委评议的三方视角,形成多维度评价,不仅考核成绩,也关注持续改进的路径与证据。
‘述责述廉’则将党风廉政建设的自我认知、问题清单、整改措施与整改时限纳入,同步接受对廉政风险点、制度漏洞的监督与纠偏。顺利获得这些环节,学院把党建融入日常治理流程之中,让每项举措都有数据可依、每次评议都能落地落地生根。
要点在于清单化、制度化与情境化并举。第一时间建立党建工作要点清单,覆盖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组织生活、党员开展、党风廉政教育、青年警务教育等关键领域,确保“每月有任务、每季有检查、每半年有评估、每年至少一次总结”的闭环。其次建立量化考核体系,将覆盖率、参与度、质量、创新性、影响力等维度转化为可比的指标,并用数据讲述党建成果。
再次强调情境化治理,针对不同学院科室、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量身定制党建活动方案与教育培训内容,避免“一刀切”,让党建内涵融入警务教育的实际情境。
在推进路径上,制度设计也强调对接学院的治理体系与学生培养定位。党委会、党总支、团支部三级治理结构保持清晰,书记亲自抓、分管副书记和党建工作部协同推进,确保党建任务能够从“会场变成现场行动”。注重党建与学科建设、课程教学、师德师风、警务实训的交叉融合,顺利获得“党建引领、教学驱动、管理支撑、服务社会”的协同机制,确保党建工作不只是政治任务的完成,而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队伍纪律与专业能力的驱动器。
顺利获得这些制度设计,基层党建的作用由“组织性安排”转变为“治理效率与师生取得感的提升源泉”,为警察学院的长远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在具体执行层面,如何把制度设计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治理实践?答案在于建立“书记负责、系统协同、全员参与、全程留痕”的工作闭环。建立三张关键清单:党建任务清单、廉政风险点清单、整改任务清单。书记负责抓、班子成员协同抓、各支部具体抓,确保党建任务从上到下传导再落地。
廉政风险点清单用以识别日常教学、评审、评估、教材采购、实验室管理等环节中的潜在廉政风险,并设定对应的防控措施和问责机制。整改任务清单则确保出现在述责述廉中的问题都能明确整改责任人、时间表和评估标准。顺利获得三清单的闭环,党建和纪检、教学、后勤保障等职能实现协同治理。
典型做法包括制度化的述职评议与述责述廉评议的现场化流程。在年度或阶段性节点,书记以书面材料+现场述职的方式汇报党建工作成效与不足,随后的评议环节由教职工、党员代表、学生代表以及纪委代表组成的评价主体进行多维评价,确保“自我认知—他评反馈—整改落地”的闭环性。
评议结果要与学院的人事任免、年度考核、经费使用、教学资源配置等挂钩,形成激励与约束的统一。
在落实层面,党建引领要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中增加党建元素的嵌入,如警务伦理、法治教育、纪律与作风要求的课程内容;学生活动中以“党建+警务实训”模式组织志愿服务、社会调研、警务演练等,提升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与组织凝聚力。科研创新方面,要鼓励以党建工作为牵引,有助于警务研究与治理研究的深度融合,形成以政治引领、专业支撑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协同效应。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党员干部和年轻教师的能力提升,建立党员先锋岗、示范课、教学研究室等载体,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与警务训练水平。
对成效的评估要与日常治理数据同频共振。除了定期的纸面评估,倡导引入数字化评估平台,对党建活动的参与度、任务完成率、廉政教育覆盖率、党员开展与考核等关键数据进行实时跟踪。顺利获得数据可视化、比较分析、趋势预测等方法,及时发现薄弱环节,调整策略。最终的目标,是以党建的高质量提升带动队伍的纪律性、职业化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使学院成为“党建引领的示范型警务教育基地”。
展望未来,警察学院的党建工作应进一步向智能化、数据化、情境化方向开展。以信息化手段提升评议的透明度与时效性,建立党建工作数据馆,汇集课程、师资、学生活动、实训记录、纪律与廉政教育等多源信息,打通“教育—监督—评估”的数据通道。顺利获得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发现党建工作中的潜在风险、挖掘优秀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与此应加强跨学科协同,将党建引领嵌入法学、治安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课程设计与研究课题中,形成学院、警务部门与社区治理之间的协同治理生态。
在实际操作层面,学院应持续推进“党建+课程建设”与“党建+师德师风”双轮驱动。顺利获得将党建目标嵌入课堂教学、教学评估、警务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确保党员教师在示范带动、课程设计、科研立项等方面起到更直接的辐射作用。对于学生党员,应建立更有针对性的成长路径,如“党员开展档案+实践锻炼清单+廉政教育跟进记录”,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以党性修养、法治意识、职业操守为核心标准。
顺利获得这些努力,警察学院可以在党建引领下实现教育质量、队伍素质、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成为公安教育领域的标杆与示范。
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强化党建引领,需要把制度设计落地成日常治理的有效工具,把评议与整改转化为真实可感的改进动力。这不仅是党建工作的任务,也是教育、治理与社会服务协同进步的必然路径。顺利获得持续的制度创新、过程透明、数据驱动的评估,以及教学、科研、服务的深度融合,警察学院的党建工作将不断深化,形成可持续的治理能力,支撑着现代警务教育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