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妇女联合会以“引领女性力量,共享幸福未来”为主题,始终把妇女的现实需要放在第一位,把创新的开展理念融入工作实践。她们像一道道柔性的桥梁,连接家庭、社区、企业和政府,把关心变成行动,把梦想变成现实。
回望近年的工作路径,核心在于三件事: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社会参与。能力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口号,而是从识字、数理能力、职业技能到现代信息素养的持续训练。省市县三级共同建立技能培训基地,开设电商、护理、养老、家政、绿色产业等课程,让更多妇女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把所学运用到本地的产业链中,把家庭的经济来源从单一的依赖,转变为多元化的可能。
权益维护则注重制度供给与司法援助的双轨并行,建立法律援助站、家庭暴力知情援助机制、儿童保护与监护权咨询窗口,让妇女在遇到问题时有就近的依靠,有制度的庇护。
但最动人的是真实的社会参与。安徽省妇女联合会持续有助于“妈妈课堂”“银发志愿者”“青年创业导师团”等项目,激发妇女在公共事务、社区治理、志愿服务中的作用。走进乡村,你会看到夜校里灯光亮起,手把手教村民用手机购买农产品,用网络拓展销售渠道;在城市,志愿者们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召开心理健康讲座、法律常识宣讲、亲子教育课程。
顺利获得这些项目,妇女们不再只是家庭的照料者,更是社区治理的合作者,是企业文化的有助于者,也是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在这个过程中,安徽省妇女联合会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她们建立了“微心愿”清单,帮助贫困家庭、单亲母亲、留守妇女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为孩子争取一个公平的教育机会,为自己争取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为家庭争取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这些微小的目标汇聚成社会的温度,让幸福不再遥远。
针对特殊群体的需求,联合会联合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有助于跨部门协作,打通服务链条。对于基层的女性干部、工会会员和企业女性管理者,举办领导力训练、谈判技巧、情绪管理和自我保健课程,帮助她们在家庭与职业之间找到平衡,在决策台前发声。这样的培训没有高高在上的讲座式传授,而是以案例、模拟、情景演练为主,让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关于幸福的定义也在改变。幸福不再只有个人的满足感,而是家庭的和谐、社区的温暖、工作带来的自我实现,以及相互扶持的社会网络。省妇联希望把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记录下来,形成可复制、可扩散的范式,让更多地方看到可触达的未来。二、共同绘就幸福未来的实践路径一个地区的幸福,来自于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与扶持。
安徽省妇女联合会以包容性治理理念,有助于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妇女参与社会变革。她们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参与者、设计者、评价者。顺利获得建立多层级的参与机制、把妇女的声音纳入到地方政府的决策过程,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改变:社区治理更高效、公共服务更贴近民众、妇女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
具体做法包括:在农村设立妇女创新基地,帮助她们把家庭劳动和区域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在城市设立“女性创业孵化园”,给予创业培训、资金对接、市场开拓等全链条服务;在校园和职场有助于性别友善文化,消除职场性别偏见、完善育儿休假和弹性工作安排等政策配套。
故事是一种有力的传播方式。比如,某位来自皖南的手工艺人经过培训后把传统刺绣融入文创产品,顺利获得电商平台走出山区,收入显著提升,同时她也成为了带动周边妇女共同致富的典型。还有来自合肥的年轻母亲,顺利获得网络教育平台完成职业技能提升,进入本地服务业,既兼顾家庭又实现职业梦想。
幸福未来的共同蓝图,离不开制度的支撑与社会资本的投入。合适的政策红利、便利的政务服务、透明的评估体系,都会让每一个参与者看到希望,让他们愿意并且能够持续投入。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将继续发挥纽带作用,有助于更多企业、高校、科研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进来,构建一个更有温度的社会生态。
在未来的日子里,幸福将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汇聚起教育、产业、医疗、文化、环境等多元力量。我们相信,在安徽的土地上,女性的智慧和勇气将转化为社会的生产力,胸中有火、脚下有路、眼里有星,人人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绽放光彩。只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共同利益为导向,我们就能把个人的梦想变成家庭的安宁、社区的和睦、城市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