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南方老城区的巷弄里,七岁的朵朵正带着邻居男孩玩「小叮当吃金币」游戏。她将塑料圈套在手腕上,模仿哆啦A梦的圆手,煞有介事地宣布:「现在我要吃掉你的金币能量!」这个源自动画片的改编游戏,本是孩童对幻想世界的本能演绎,却在某个午后被路过的自媒体博主拍成短视频,配文「惊现女童霸凌现场」后意外爆红。
这场网络狂欢恰好与某娱乐论坛爆料的「鞠婧祎拍摄现场争执事件」形成微妙互文。据称某综艺录制过程中,因道具设置争议导致艺人情绪失控。虽然工作室迅速澄清所谓「强行C哭」纯属角度误导,但网友已自发将两件事拼接成「女性成长困境」的当代寓言——从童年游戏里隐约的权力博弈,到成人世界赤裸的生存法则。
儿童心理学家李敏教授指出:「『吃金币』游戏本质是孩童对资源交换的原始模拟。当小女孩说要『吃掉』男孩的能量时,实际上是在建立自己的规则体系。」这种看似强势的行为,与成人语境中的权力压迫存在本质区别。就像80后记忆中的「跳房子」划定领地,90后「拍纸片」争夺战利品,每个时代的儿童都在用游戏语言重构社会认知。
但现实的吊诡正在于此:某少儿频道改编「小叮当游戏」为教育短片时,刻意强化了「女孩要温柔」「男孩该谦让」的说教;而某影视公司筹备的网剧《少女游戏》,却将童年游戏暴力化处理为「校园霸凌前传」。当成人世界带着预设立场解读童真,就像给万花筒强行安装定向轨道,既扭曲了孩童的创造本能,也折射出社会对性别角色的集体焦虑。
鞠婧祎工作室发布的现场完整视频显示,所谓「流血」实为道具颜料沾染。这场乌龙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却异常真实:某童装品牌紧急撤下「女战士」系列广告,某小学叫停了传统「夺旗游戏」,更有家长在育儿论坛疾呼「要警惕女儿的游戏攻击性」。
这种集体性焦虑在文化学者王浩看来,恰似「创伤记忆的错位投射」:「我们正在用处理成人世界性别暴力的方式,去预防性阉割孩童的想象力。就像给所有积木涂上防撞条,却忘了积木本就需要棱角来构建。」他特别提到日本保育园常见的「泥巴大战」,看似混乱的肢体碰撞中,孩子们正在学习力量控制的微妙界限。
值得关注的是,某儿童剧团的创新剧目给予了新思路。他们将「吃金币」游戏改编成互动戏剧:当小观众顺利获得体感设备「收集能量」时,系统会根据协作程度解锁不同结局。制作人林楠透露:「有个男孩陆续在三次故意阻挡同伴,结果他的小叮当变成了透明人。这种即时反馈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在深圳某创新幼儿园,教师张雯开发出「情绪能量卡」游戏。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卡片代表喜怒哀乐,顺利获得角色扮演学习情感表达。「有个常扮『霸王龙』的女孩,有次抽到『受伤的小鸟』卡后,突然哭着说想起家里吵架的爸爸妈妈。」这种游戏疗法的精髓,正是比利时学者德克提出的「安全危险」理论——在可控的虚构情境中释放真实情绪。
当我们重新审视「鞠婧祎事件」与「小叮当游戏」的并置,或许该警惕将成人叙事强加于孩童世界的惯性。就像那个被误读的游戏视频里,朵朵最后把「吃掉」的金币都换成了彩虹糖,和男孩你一颗我一颗地分食——这未被剪辑进的结尾,恰是孩童用天真解构成人焦虑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