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国际

大众科普网络惊悚内容的认知与防护健康上网的实用指南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钟孺乾2025-08-18 16:14:26

在信息海量的今天,遇到“惊悚、恐怖、刺激”类内容并不少见。看似猎奇的冲动,往往源自大脑的基本机制。人类进化时期对危险信号的敏感度很高,看到“危险线索”时,大脑的杏仁核会迅速启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物质释放,使心跳加速、警觉性提升。这种生理反应有时带来短暂的兴奋感,甚至让人产生“接着看下去”的驱动力。

但这并不等同于健康的信息消费。恐怖或惊悚内容的设计,往往利用叙事节奏、画面刺激与时间性紧迫感,诱导观众持续点击、转发,形成一种“越看越想看”的循环。

这其中包含几点需要辨识的心理与行为信号。第一时间是情绪放大效应:标题、封面往往以夸张、对比强烈或震撼性词汇为主,强调“你不得不知道”或“马上行动”的语气,容易让人忽略信息的来源与真实性。其次是认知失衡:在强烈情绪驱动下,判断力可能被简化,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片面结论、以偏概全”的情形。

再次是时间压力与从众效应:若内容伴随“限时”、“必须分享”等字眼,个体更容易做出冲动的分享或转发,从而扩大信息的传播面。最后是信息来源与证据的脆弱性:很多惊悚类内容缺乏权威性证据、作者信息不明,或引用链条断裂,导致信息的可靠性难以验证。

如何在日常上网中提升识别能力?第一,养成核查源头的习惯。遇到惊悚类内容时,先留意作者、发布日期、发布平台的可信度,尽量打开原文链接,查阅相关权威来源的报道是否一致。第二,判断信息是否以情绪驱动为主。若内容以“恐惧、愤怒、焦虑”为主要情感触发点,且缺乏理性论证和证据支撑,应保持怀疑态度。

第三,留意语言与结构的线索。大量感叹号、极端词汇、极端病例的放大、以及“必看清单”“不可错过”等催促性语言,往往是传播设计的一部分。第四,分辨图片与视频的可信度。剪辑、合成、伪造的画面在某些平台常见,尽量用反向搜索、查看原始视频出处、比对官方组织发布信息来判断真实性。

建立信息消费边界。设定每日接触惊悚内容的时间上限,避免睡前长时间浏览,以降低睡眠紊乱和焦虑加剧的风险。

从个人层面出发,可以把“识别”变成日常习惯。遇到不确定内容时,先不急着判断和转发,给自己一段短暂的思考时间;若需要,向朋友、家人或社群中的有证据意识的成员请教。对自我情绪的觉察也很重要——如果内容观看后出现明显的焦虑、失眠、持续的负面联想,最好主动中断观看,进行情绪调适或寻求专业帮助。

健康的网络环境并非没有惊悚内容,而是有能力辨识、筛选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实操策略与自我保护清单

要把认知提升落到实处,需要一些具体可执行的做法与日常习惯。下面给出一份实用清单,帮助你在海量信息中保持清醒、降低被误导的风险。

一、上网前的目标与边界

明确上网目的:是获取信息、娱乐、学习还是社交?明确目标后,才不会被“惊悚内容”的即时刺激牵着走。设置时间边界:给自己设定每日可用来浏览惊悚或高强度内容的时间限制,避免无休止刷屏。预设偏好与屏蔽策略:在浏览器或APP里开启安全搜索、家长/家庭模式(即便你是成年人,也有助于过滤极端内容)。

对不感兴趣或可能诱发焦虑的主题,进行屏蔽或降权处理。

二、信息源的筛选与核验

优先看权威来源:新闻组织、专业组织、学术组织的报道通常更有证据支撑。核验作者与日期:查看作者资历、是否给予联系方式、是否标注更新日期。跟踪证据链:若报道引用数据、研究结论,尽量访问原始研究或官方统计,避免误读改写。质疑点击式广告:对“你必须马上点击”“爆款热搜”等诱导性用语保持警惕,谨慎分享。

三、情绪与行为的自我调适

情绪日记:遇到震撼内容后,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观察是否持续性焦虑或失眠。缓解策略:深呼吸、短暂离屏、户外活动、与朋友聊聊现实中的事情,帮助情绪回归稳定。睡前限制:避免睡前长时间浏览高强度内容,优先选择放松的、无刺激的活动。

四、技术手段与使用习惯

内容过滤与家长控制:在设备上启用家长控制/内容过滤,设定“高强度内容”的拦截规则,定期检查。广告与追踪的减少:安装可信的广告拦截插件,关闭不必要的推送通知,降低被诱导点击的概率。多账号与分区浏览:对工作、学习、娱乐使用不同账号与浏览器分区,避免信息混杂带来的误导。

五、遇到可疑内容时的具体行动

不点击、不转发、不发表评论:先暂停,给自己时间验证信息。查证再分享:若确实需要传播,附上可信来源链接、权威组织的意见和原始数据。报告与求助:在平台上举报极端/虚假信息;若对自己情绪造成困扰,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向可信赖的人求助。

六、家庭与社交层面的协同

共同制定“健康上网公约”:家庭成员之间设定对待惊悚内容的共同原则,互相提醒。分享与讨论的正向渠道:建立讨论区或定期研讨,帮助家庭成员在遇到困难时取得支持和正确的信息判断。儿童与青少年教育的融入:对未成年人,关键是从小培养信息素养、证据意识与情绪调控的能力,逐步建立自我保护的习惯。

七、遇到焦虑时的分层处理

轻度影响:自行调适、调整浏览习惯。中度影响:寻求亲友陪伴、记录情绪、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重度影响:若出现持续失眠、逃避日常活动、强烈的逃避行为,应尽快寻求心理健康专业帮助。

总结起来,面对网络中的惊悚与恐怖内容,核心不是完全回避,而是在信息选择、情绪管理和行为习惯上建立稳固的防护网。顺利获得识别设计、核验证据、设置边界,以及建立家庭和社群的支持体系,我们可以在保持好奇心的维护心理健康与信息安全。愿你在信息时代,既能享受学习与娱乐的乐趣,又能以理性与温度共同守护自我与他人。

大众科普网络惊悚内容的认知与防护健康上网的实用指南 wheuewyhoiehkwhiqheoihfohwfiheowffgxjysrtfhweaerqwesfdzgxgeer
责任编辑: 陈凯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分析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