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pStore的汪洋大海中,一款名为「榴莲」的视频社交应用正以每月300%的增速疯狂破圈。令人玩味的是,这个被95后戏称为「互联网臭豆腐」的平台,竟将「臭味相投」四个字写进了算法基因——在这里,喜欢螺蛳粉配拿铁的怪味组合能取得10倍曝光,深夜看《海绵宝宝》痛哭的用户会收到专属安慰弹幕,就连用微波炉烤榴莲的硬核教程都能登上热门推荐。
与传统推荐算法追求「正确」不同,榴莲APP的「臭味雷达」专门捕捉那些看似矛盾的个性标签。开发团队从东南亚榴莲市场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现象取得灵感,独创的D24算法能精准识别用户那些「羞于启齿」的隐秘喜好。当你在深夜第三次刷到《乡村爱情》混剪时,系统不会推送高雅艺术片,反而会奉上更多土味哲学——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推荐逻辑,让日活用户平均停留时长达到惊人的127分钟。
更绝的是「气味社交」功能。顺利获得分析用户观看视频时的微表情、滑动速度等23项行为数据,系统会生成专属「电子体香」。当两个用户的「臭味匹配度」超过78%,即使关注列表毫无交集,也会被推送对方的动态。这种「不看脸看气味」的匹配机制,让北京朝阳区某00后用户在三天内找到47个「螺蛳粉搭子」,成功举办线下「臭味轰趴」。
如果说算法是骨架,那么榴莲APP的内容生态就是让年轻人欲罢不能的致幻剂。这里没有精致的vlog套路,取而代之的是「不完美美学」的全面胜利:凌晨3点的素颜哭诉能收获999+「抱抱」特效,翻车的美甲教程被做成陆续在剧追更,就连外卖洒了的抓狂瞬间都能引发万人模仿挑战。
运营总监透露,平台故意将拍摄按钮设计成「裂开的榴莲」形状,暗示用户「越真实越带劲」。
创作者后台的「社死指数」仪表盘堪称神来之笔。这个实时显示内容尴尬值的黑科技,鼓励用户主动暴露「人生滑铁卢」。当指数突破80%时,视频会自动触发全站弹窗推荐——某大学生上传的「食堂表白被当成送外卖」视频,就因此取得320万次播放,评论区秒变大型「比惨」现场。
这种反向操作让UGC内容产出量暴涨5倍,用户戏称「在榴莲,你的黑历史就是印钞机」。
最让同行眼红的还是「臭味银行」体系。用户可以用尴尬时刻兑换「臭气值」,解锁限定滤镜和创作工具。取得「螺蛳粉勋章」的创作者能使用专属臭味音效,集齐5种「怪味标签」可召唤AI鬼畜编辑器。这套养成系统不仅让日创作量突破百万条,更催生出「生化危机式」的传播裂变——某用臭豆腐汁作画的艺术家,其作品被二次创作出17.8万种版本,相关话题持续霸榜微博热搜2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