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的烈日炙烤着斑驳的教学楼外墙,17岁的阿米尔把课本重重摔在料理台上,不锈钢锅铲与阿拉伯语作业本在油渍中达成微妙和解——这是《公和我在厨房实行爽》开篇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导演卡里姆·哈桑用摇晃的手持镜头,记录下北非校园里最鲜活的生存法则:在弥漫着孜然香气的后厨,少年们用翻炒锅铲的节奏对抗着成人世界的规训。
不同于传统校园片的纯爱滤镜,这部入围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作品将镜头对准职业中学的烹饪班。来自部落冲突区的公(男主角昵称)与城市中产家庭的“我”(女主角萨玛),在40℃高温的开放式厨房里展开较量。当公用祖传手法腌制羊排时,萨玛正偷偷往塔吉锅里倒法国红酒;当萨玛的分子料理泡沫在高温下破裂,公的鹰嘴豆泥正散发出穿越千年的香气。
导演用4K超清镜头特写食物肌理,让番茄在铁锅中迸裂的汁液与少年额角的汗珠形成蒙太奇交响。
厨房成为微型社会实验室:戴头巾的女生在揉面团时讨论女权,留美归国的烹饪老师用《孙子兵法》讲解火候掌控,来自沙漠部落的男孩用手机直播烤骆驼肉过程。当公为抢救烤焦的哈尔瓦甜点徒手伸进200℃烤炉,这个被家族除名的少年在镜头前第一次流泪——灼伤的手掌特写与教室外飘来的茉莉花香,构成了对生存尊严最暴烈的注解。
在第三幕高潮的校园美食节上,导演用长达12分钟的一镜到底制造戏剧核爆:公将父亲战死时留下的军牌熔进铜锅,萨玛把母亲抗抑郁药磨粉调入酱汁。当评审团宣布冠军的瞬间,暴雨突然击穿厨房的防尘网,混着铁锈味的雨水将两个参赛作品交融成冒着气泡的黑色流体——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收尾,让柏林电影节评委起立鼓掌长达五分钟。
影片真正颠覆之处在于解构了“第三世界青春片”的悲情叙事。当公骑着改装摩托车穿越的黎波里枪战街区时,GoPro视角记录的不是恐惧而是兴奋;萨玛在Instagram晒出的不是精致自拍,而是失败九次的炸丸子残骸。制片团队耗时三年跟踪利比亚职业中学,发现00后们用TikTok舞蹈解构宗教戒律,用暗网交易游戏装备,在Snapchat组建LGBTQ+烘焙联盟——这些鲜活的细节被编织进剧本,形成超越国界的青春共鸣。
在流媒体平台引发热议的“厨房对峙戏”中,公将祖传陶罐摔碎在萨玛的智能料理机前,飞溅的陶片划破两人脸颊。特写镜头里,血珠与橄榄油在料理台上缓慢相融,配乐突然切入电子金属风格的阿拉伯鼓点。这个被影评人称为“文化对冲基金”的瞬间,恰是导演对全球化浪潮的诗意隐喻: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完美标本,而是在碰撞中不断重生的生命体。
当片尾字幕升起时,观众才惊觉全片没有出现任何战争镜头,但少年们用料理刀刻在料理台上的划痕、被烤箱烫伤的疤痕、为保护食材与校方对峙的怒吼,早已编织成更锋利的青春史诗。正如纽约时报影评所写:“这部利比亚电影让我们看见,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年轻人正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把生存变成一场华丽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