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是同学送我的气球玩具",当小雨从书包夹层掏出彩色包装的方形物品时,李女士的瞳孔剧烈收缩。这个普通周三下午,某重点小学六年三班32名学生的课桌里,都出现了同款"神秘礼物"。
监控录像显示,凌晨三点,戴着鸭舌帽的身影翻越学校围墙。保安老张揉着惺忪睡眼回忆:"我以为又是野猫闹腾"。次日清晨,教室弥漫着诡异的躁动,孩子们举着从未见过的"玩具"互相投掷,直到班主任王老师夺门而入——她认出了这些印着卡通图案的"气球"本质。
家长群瞬间炸开锅。医生父亲在群里连发十条60秒语音:"这是赤裸裸的性暗示!"全职妈妈们组建"护苗联盟",要求彻查变态分子。教育局紧急会议持续到深夜,而心理学教授林默却在直播中直言:"你们真正该恐惧的,是孩子们对避孕套的陌生感。"
在城南旧巷,独居的退休教师陈素心颤抖着剪下报纸头条。泛黄的相册里,1998年某乡镇中学的毕业照背后,藏着用钢笔写就的忏悔:"当年若有人教他们保护自己,小芳就不会跳河"。此刻她的抽屉深处,整盒未拆封的儿童版性教育手册正在发潮。
随着刑侦队长陆沉带人封锁现场,技术人员在包装膜上提取到特殊成分——可食用级润滑剂与维生素E混合物。法医秦悦推了推眼镜:"这更像医疗用品而非情趣产品"。与此匿名论坛爆出十年前某制药厂流产的"防侵害应急包"企划书,设计图与现物高度吻合。
记者暗访发现,全市37%六年级女生收到过暧昧纸条,15%男生浏览过不良网站。而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流浪少年阿飞正对着诊所海报比划避孕套用法——三个月前,他最好的朋友因错误药流死在桥洞。
当所有人聚焦"变态投放者"时,转学生周小雅在日记本写下触目惊心的证词:"上周二放学后,张叔叔说要给我检查身体…"。此刻她书包内侧,某个被撕去标签的铝箔包装正在黑暗中泛着冷光。
最新章节结尾处,蒙面人摘下口罩露出烧伤的下颌,将最后一盒"守护者计划"物资塞进捐赠箱。电脑屏幕亮起加密邮件:"第七实验校区的数据已证实,接触过防护知识的孩子受侵害率下降68%"——而发件人ID赫然显示为二十年前自杀少女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