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疑问像空气里的刺:汉字究竟能承载绩效的重量吗?可以把抽象的目标写成一个字,还是会显得生硬难以传达?正是这些疑问,点燃了团队的好奇心。头脑风暴阶段,我们把“绩效、创新、协作、坚持、学习”等关键词拆解成可操作的符号与笔画。设计师把汉字结构拆解成“部件”,让每一个部件都对应一个行为或成果。
比如“创”字,我们用“刀”与“人”组合来象征突破性创新中的切割与协作;“绩”字则以“禾”和“斉”象征多线并举的产出与管理。这个过程像在做一次语言的实验:让常用的字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形态,既熟悉又新鲜。我们设定了一个简单的试点:三十名员工参与,分成小组,在一个月内完成三项工作目标,并把这三项成就“写”入一个自定义的汉字中。
不是改写经典字形,而是顺利获得“增减笔画”“替换偏旁”“重新排布笔势”的方式,生成属于他们本组的一个象征性汉字。这些汉字将作为奖励证章的一部分,悬挂在每个人的工位上,成为日常可见的激励图腾。顺利获得这次试点,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当文字从抽象的分数转化成可感知的图像时,团队情绪、目标感和归属感会发生细微变化。
一个典型案例来自一组以解决客户痛点为核心的跨部门协作,她们把新字的四角结构设计成“沟通、协同、执行、回顾”的四个象限,最终该字成为她们本季度的象征,也成为周会上的“口号化记忆点”。这一切并非强制安排,而是给予员工一种参与的可能,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对目标语言进行自我表达。
后续我们总结出一个核心逻辑:将绩效的“数字”转化为“字形”,使目标具象、过程可感知、成果可展示。若说激励需要一个载体,那么汉字就像一个可被大家共同书写的舞台,既保留文化的厚度,又具备现代的传播力。第一阶段的探索,像一扇开启创意的大门,让每个人都看见自己在团队中的独特贡献,也让管理者学会顺利获得“写字”的方式去倾听、去记录、去激励。
评审团队由人力资源、设计与业务负责人组成,从创意性、可执行性和传播性三个维度打分。共同的原则是:字形改写要尊重汉字文化,不引起误解,也不伤害个人隐私或企业文化底线。顺利获得透明的评审流程,我们确保每一个字的生成都具备真实意义和可追踪的成果。新的系统并非孤立存在,我们把“汉字奖章”与日常工作场景结合:工位旁的“字牌墙”会更新每个团队的本季度代表字,团队成员可在周会、内刊、社媒分享背后的故事。
对于新人而言,这是一种直观的文化导入:看到的是具体案例、可复刻的流程以及一个共享的语言体系。对于资深员工,这是对既有绩效评估的一种补充,让数字化的KPI不再冷冰冰,而是与个人成长的故事相连。落地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挑战:如何在不同岗位之间保持公平、如何防止形式化、如何避免对“字”的过度解读而压缩创造力。
为此,我们建立“字库治理委员会”定期更新和规范字形内涵,确保每一个字都具备可追溯的出处与可持续的影响力。传统的奖金等激励并未被完全替代,它们被嵌入到更大结构中,成为一个层级的激励路径。效果方面,参与者的工作热情提升、跨部门协作减少摩擦、文案与设计产出质量显著提升。
团队对目标的清晰性提高,日常沟通更具象征性与情感性;公司层面,雇主品牌在社媒与校园招聘中的关注度提升,候选人对“以文化驱动激励”的理念表现出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员工把这种“写字成就、字如其人”的文化带回日常,形成自我驱动的迭代闭环:每个新字都需要新的实践来支撑,而每一次实践又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目标。
我们将这场创意写作的旅程视为一个持续的实验。布洛妮娅办公室相信,员工的热情与企业成长都来自不断探索、不断试错的过程。汉字不是终点,而是媒介:它让每一次成就以“字”来铭记,让每一个人以“字”来表达自我。未来,我们计划把这一理念扩展到新员工培训、产品迭代回顾、客户案例分享等场景,让汉字的奖励机制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连接员工、产品、客户的共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