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不是影视明星,也不是网红潮人,而是一位年岁不小、笑声洪亮的奶奶,她在镜头前的表现,带着一种“泥土味”的真实与亲切。她的名字在村里并不罕见,但她的故事被放进手机里、被放大到屏幕前时,仿佛在告诉人们:最打动人的往往是最贴地气的生活。
镜头起始时,木门轻响,炉火噼啪,院子里有孩子追逐的笑声和老人们闲聊的声音相互交织。奶奶穿着一件旧棉袄,头戴花布帽,脸上布满岁月的皱纹,却因为笑意而显得格外鲜亮。她擅长用家乡的方言讲段子,语速不急不缓,句尾带着戏谑和温柔的成分,像是在对每一个观众点头示意:“别紧张,咱们只是聊聊家常。
”她手里拿着一个看起来颇为滑稽的道具——一只proportions搭得恰到好处的香蕉模型,颜色鲜亮,形状夸张,像是从集市里搬来的一件玩具。她把香蕉道具摆在桌上,顺手做出一个夸张的动作,仿佛要用它来演绎一个村里流传的趣闻:谁家还没点趣事?谁家还有哪位老人会在日常里不经意间释放出让人捧腹的瞬间?
正是这些“没有后期加工的真”,让视频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开来。没有特效、没有精心编排的桥段,只有奶奶的真实表情、真实语气和真实场景。她讲的小段子,往往以家庭琐事开场,渐渐把“香蕉”这个小道具带入情节,伴随着她的笑声和邻里之间的轻松互动,观众仿佛也置身于她的院子里,闻得到炊烟和土豆铁锅的香味,听得到木桌被敲击出的节拍。
奶奶的声音不是惊艳的高音,而是像极了母亲在夜里哄孩子睡前的低语,暖且可信。
这段视频迅速被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转发。有人说,看到奶奶的笑,就像回到小时候母亲在灶前的样子;也有人评价,真实的人、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情感,是当下网络最缺的东西。人们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家乡的stories,讨论邻里情、集体记忆,以及那些被时间打磨得发亮的日常仪式。
这样的共鸣从来不是“造作的情感营销”所能替代的,它来自于那些被时间打磨、仍然坚韧存在的乡土元素:炊烟、院口、闲聊、甚至是一只滑稽的香蕉道具。视频没有刻意去戏剧化冲突,也没有追逐流量的刻意煽情,它更像是一扇门,通向一座几乎被遗忘的村落生活的温度。
随着网络的扩散,奶奶的形象渐渐成为一种“乡土文化的代言人”。观众不仅仅把她当作一个喜剧人物,更把她当作一个记忆的载体——记忆里那些简单却纯粹的情感,记忆里那些不需要华丽修饰就能打动人的画面。商家和品牌也开始关注这样的现象:如果能把这种真实的乡土气息,转化为品牌故事的底色,那么传达的情感就更具可信度,更容易触及消费者的心底。
于是,关于这位奶奶的后续讨论,逐渐从“一个有趣的笑点”演变为“如何在商业叙事中保留真实感”的案例参考。人们开始意识到,网络爆红不仅是娱乐现象,更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达方式:来自基层、来自家庭、来自那些不起眼的日常细节,却能在短时间内跨越圈层,触及更广的人群。
正因为有这样的力量,更多的品牌开始愿意倾听、愿意学习,去挖掘那些源自乡土的情感点,去把它们融入到产品故事、市场传播和消费者共创的过程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把东北奶奶的真实乡土故事,转化为可持续、符合品牌定位的传播策略?下面给出几个可执行的思路,避免喧嚣的表面化包装,让情感与场景成为真正的驱动因素。
1)以人物为核心,场景为载体把奶奶的形象作为核心人物,围绕她的日常生活、家庭互动、地方风俗来构建内容框架。每一个短视频或长图文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场景”标签:院子里的木桌、炉火边的对话、集市上的小物件、田间的作息节奏。场景的真实性,是情感可信度的基础,也是品牌叙事的天然载体。
2)保持真实的语气与风格避免模板化的动效和生硬的品牌口吻,尽量保留东北方言的韵味和奶奶的个人口音。真实的语气比成熟的文案更具感染力,能让受众从“看过的广告”转变为“看见的生活”。若需要在多平台传播,可以在不同平台保留微调的口吻,但核心的情感与人物设定要统一。
3)内容与产品的自然绑定不做忽悠式的硬植入,而是在故事里自然地呈现与产品相关的场景。比如奶奶的日常里出现的地方特产、手工艺品、家居日用品等,强调它们与乡村生活的契合度与情感价值。关键是让产品成为剧情推进的一部分,而不是喧宾夺主的点缀。
4)传播节奏与渠道协同短视频、图文、直播等多形式并行,但要保持叙事线的一致性。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可以以“日常小剧场”的形式输出;小红书/微博等则以图文笔记和生活化的“品牌故事背后”为主线。跨渠道传达一个连贯的情感主线,比单点爆红更容易实现长期的关注与参与。
5)尊重与保护人物形象在使用真实人物形象时,需要取得当事人及其家属的同意,明确用途与时效,避免将个人隐私推向商业化的边界。若采用代言或化身的方式,要确保尊重与真实感的底线,避免过度戏剧化或刻板印象的强化。
6)讲故事,讲价值把故事的核心从“好笑”提升到“有温度、有共鸣、有可持续的地方化价值”。这不仅仅是传播一个视频,更是在传递关于农村生活、代际互动、社区互助、地方文化的价值观。品牌应把这份价值转化为对消费者的长期承诺,如支持本地农业、参与乡村文化保护项目、或推出与地方手工艺相关的合作系列等。
7)质量与合规并行关注内容的画质、剪辑的节奏、音乐的合规性,以及对人物的真实呈现。美学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情感与场景的温度。合规方面,确保所有素材都取得授权,涉及地方民俗和人物形象的使用需经过许可,避免传播中的版权与隐私风险。
最终,这样的营销策略并非一次性的“噱头”,而是一个以真实情感为驱动的长期品牌叙事。它强调的是乡土文化的可验证性与情感深度,而不是单纯的短期曝光。对消费者而言,这是一种被看见的感觉,是对来源于土地的记忆和情感的认同;对品牌而言,则是建立信任、塑造独特的品牌性格和长期的用户关系。
如果你正在考虑将类似的东北乡土故事融入品牌故事,思路可以落地为一个三阶段的项目:第一阶段,聚焦人物与场景的真实捕捉;第二阶段,设计多元化的内容矩阵,确保在不同平台都能传达相同的情感主线;第三阶段,结合具体产品线进行自然绑定,同时设立回馈社区的合作方案,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传播的良性循环。
只要保持对真实的尊重和对地方情感的敬意,这样的故事就会在文化与商业之间建立起独特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