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梗的核心在于“共鸣-简化-可复用”三要素:一是情感共鸣,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尴尬与喘息场景多多,观众一看就会会心一笑;二是表达极简,短小节奏让用户在几秒内理解梗、愿意转发;三是高复用性,用户只需把自己的情景融入到动图模板里,便能产出大量变体,迅速拉起UGC热潮。
为何这类梗会成为全民级的传播点?原因很直白:低门槛、强共情、易参与。第一段时间,短视频的算法对可快速理解、可高频消费的内容给予更多推荐;第二段时间,用户顺利获得改编、对比、接龙式的创作,形成社区内部的互动节奏,形成“看完就想参与”的心理驱动。对于品牌来说,这是一场“内容即场景”的试验:你的产品、服务或理念,只要放到一个日常、搞笑又不失亲和力的情境中,就能自然地被人记住,而不需要硬生生的说教。
要把握好度,避免广告味过浓才是关键:让梗成为氛围的一部分,而非主角的压迫感。
第一阶段的落地,建议从三条线并行展开。第一线:参与模板的输出,给予统一的字幕框、背景音乐与场景卡片,降低用户创作成本;第二线:品牌融入要自然、友好,比如把产品置入日常场景中,例如地铁、咖啡店或办公室的轻松瞬间,以“减压、提效、好心情”之类的价值点嵌入,而不是直接的促销口号;第三线:话题页设计,打造系列化的视觉识别、统一的封面元素,使观众能在第一时间认出这是同一系列的内容。
只有让梗具备强可复用性,品牌才可能在热潮中脱颖而出,而不是被同质化的广告轮次淹没。
在内容产出层面,创作者可以采用两种常见路径。路径一是自发型UGC,普通用户拍摄日常场景,直接将梗嵌入自己的生活,强调真实感与共鸣;路径二是品牌方联合创作者,给予主题挑战卡、可下载的字幕模板和品牌贴纸,让创作者在保留个人风格的前提下完成二次创作。
两条路径并行,能够覆盖不同的受众群体和传播路径。与此数据指标也要同步设定:观看完场、转发率、二次创作产出数量、以及带来的关注度与互动留存。这些数据不仅能衡量热潮的高度,也能指引下一轮创作的方向。
第二步,设计易参与的话题与创作卡片。打造一个简短、易记的参与口令,附上可下载的字幕模板、配乐包和场景卡片,使用户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一个可复制的版本。确保模版在不同场景下都能快速应用,形成“看到就能做”的行为闭环。
第三步,选对KOL与普通内容创作者的组合。邀请具备高情感共鸣力的日常博主、趣味达人参与,用他们的真实表达带动传播深度,同时给出明确的变现点:商品放置、专属券码、活动入口、以及后续的品牌联乘机会。第四步,数据监测与迭代。设定核心指标如参与度、转发率、观看完成率、点击率与购买转化等,结合热潮生命周期进行动态优化:哪种字幕风格更易被理解、哪种情节更能激发共鸣、哪种音乐更具催化作用。
第五步,有助于持续的集合效应,防止热潮的短期性消散。可以把一个热梗打造成可持续的系列:每周推出一个变体、每月设置一个固定主题,让用户期待下一次上线。这样的策略能够养成固定的观众群体,并持续为产品创造新的触达点。案例层面,若是咖啡品牌或快消品,最有效的做法是让梗成为日常场景的一部分,而非强制推销的工具。
跨界合作也值得尝试,例如与健身、办公、学习类内容创作者共建场景,扩大触达和情感联结。关键在于让产品成为“解决小痛点的伙伴”,而不是“喧嚣的广告牌”。
给出落地的操作清单。为内容创作者给予清晰的收益结构和合规指引,确保版权、商标使用与广告合规得到保障,避免侵权和用户反感。对品牌方而言,建立一个可复制的模板库、统一的视觉风格、明确的KPI与回流机制,是把这场热潮变成持续收益的关键。结尾的心智留存点在于:当搞笑的热潮成为日常的一部分,品牌就自然而然地融入用户的生活节奏里。
若你在寻找一个能快速点亮传播火花、并具备落地执行力的营销方案,欢迎联系专业团队,我们可以把热潮转化为可执行的品牌叙事与转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