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有三条主线:一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避免广告内容对其产生不当影响;二是规范广告的真实性、透明度和合规性,确保广告不是以误导方式侵害未成年人的消费判断;三是加强对个人信息与数据安全的保护,防止未成年人在网络生态中的数据被不当收集、存储或传播。
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未成年人能否参与广告活动的底层逻辑。具体到未成年人在B站等平台的广告合作,核心在于契合法定代理人(通常是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与监督、以及品牌与平台对信息披露与合规性的要求。
关于广告法及其实施,关键点包括广告不得虚假或夸大陈述,不得引导未成年人进行高风险行为或购买不宜年龄段的产品。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的广告,往往会额外设定内容边界,限制贴近未成年群体的商品种类、促销方式和传播时段,以降低对未成年观众的直接消费刺激。与此未成年人保护法强调不得在营销语境中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侵害,不得利用未成年人进行不当的商业诱导。
民法典中关于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也会影响他们在广告合同、签约与受益分配方面的能力与风险承担,通常需要法定代理人的参与和同意来确保交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在数据与隐私方面,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未成年人数据的处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一般而言,涉及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应该在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下进行,数据最小化原则应被严格执行,且对数据用途、保存期限、披露对象均有明确边界。这些法理基础共同决定:若要让未成年人参与以广告为导向的内容创作,最少需要家长/监护人的直接参与、监督和对合同条款的把关。
对B站等平台而言,以上法律导向会落地为平台的实名制、年龄分级、广告投放资质审核、以及对签约品牌和创作者的合规要求。对未成年人创作者而言,单靠个人账号的商业化尝试往往难以独立完成,需要在法定代理人参与、平台合规流程以及品牌方尽职调查三方共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合法的广告合作与收益分配。
这也意味着,2024年的趋势是:未成年人如果想接广告,最安全、最稳妥的路径是建立在透明的授权、专业的内容边界和严格的自我约束之上,而不是单纯以“量变”为目标的商业冲动。对于家庭和教育者而言,这是一个需要共同守护的生态: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商业认知,熟悉合同结构,理解广告披露与观众影响,避免陷入不对等的商业安排。
还应关注平台层面的合规工具与政策信号。很多平台在实名认证、年龄分级、广告投放准入、以及对青少年创作者的商业化变动上,持续进行细化与优化。这些变化并非单纯“限制”,也在逐步构建对创作者的保护与成长空间。对未成年人及其家庭而言,理解这些规则的目的,是把握机会的前提:在合法合规的底座上,探索创造力与商业变现的协同,而非以短期利益为唯一目标去冒风险。
对广告方而言,遵从法定边界、对受众保护负责、并与平台共同建立透明的合作机制,才是实现长期品牌声誉与有效投放的关键。
小标题2:平台政策解读与落地路径:未成年人广告合作的可执行方案就B站而言,平台对未成年人营收、广告合作与内容安全的联动管理,越来越强调实名核验、内容分级和商业合作透明化。通常,平台要求创作者在入门阶段完成实名认证、必要的年龄确认,以及与法定代理人绑定的合规流程。
对品牌方和广告主而言,投放对象的年龄维度会被纳入更严格的受众筛查,涉及到广告素材的合规性、披露标签、以及对未成年人观众的保护要求。整体趋势是:未成年人参与商业化活动的门槛提高,透明披露成为常态,风险控制成为核心。
2)明确内容边界与披露机制。所有广告合作需要在视频、直播或短文等内容中进行清晰披露,使用合规标签(如“广告合作”/“本视频由品牌赞助”)并确保观众能清晰辨识。对未成年受众友好、符合教育与健康导向的内容优先,避免误导性促销、夸张承诺或涉及禁忌商品的推广。
3)选择合规的广告品类与传播方式。烟酒、赌博、药品、保健品等强监管品类往往对未成年投放有严格限制,品牌方应优先选择对未成年友善、与青少年成长导向相一致的类目。传播方式方面,避免高强度、长时段的商业植入,降低对未成年观众的消费冲动诱导。4)以专门的商业化账户与团队提升合规性。
若条件允许,使用经监管认可的商业化账号或由专业团队运营,搭建“内容创作—品牌对接—法律合规—税务结算”的闭环,降低个人创作者在合同与税务方面的风险。5)税务与收益分配的透明化。未成年人创作者的广告收益涉及税务申报和个人信息保护。应与代理人、平台及品牌方建立清晰的收益分配、发票与税务处理流程,确保符合法律要求并保护未成年人的经济权益。
对于未成年人创作者的落地路径,给出更可执行的建议:
先把“媒体包”做成家庭友好版本,强调创作者的教育目标、正向影响、日常内容的健康边界,以及对品牌方的可验证的安全承诺。这样的材料有助于广告方在初步洽谈阶段就理解并信任合作模式。与具有经验的MCN或代理组织合作,进行合规评估、合同审查与广告风控培训,降低个人直接签约的风险。
代理方能帮助处理合同条款、收益分配、数据披露与隐私保护等关键事项。设定明确的时间与内容产出节奏,避免超出年龄阶段应对能力的工作强度。对未成年创作者而言,身心健康与学习任务往往优先于商业产出,合理安排内容计划有利于长期开展。学会自我审查与申诉渠道。
对不合规的商业邀约、模糊不清的收入承诺,保持拒绝权与向平台申诉的渠道,维护自身权益。
对广告方而言,参与未成年人广告合作不是单纯买量的行为,而是建立信任、守护品牌声誉的长期投资。广告方应:
进行尽职调查,确保合作的创作者及其代理方具备合规资质,合同条款明确、风险可控;强化素材前审与披露后评估,确保广告信息的事实性、准确性与适龄性;与平台建立规范的对接流程,遵循平台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规则,避免违规曝光与未成年人过度参与。
2024年的法律与平台政策为未成年人参与广告活动设定了更清晰的边界与更稳健的保护机制。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家庭的教育目标、创作者的个人开展以及广告方的品牌治理而言,这是一轮共生共赢的调整。若能在法定代理、平台审核、内容边界以及透明披露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未成年人在B站等平台的广告合作就能从“风险点”转化为“成长点”。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创作者而言,这也许是一条需要细心耕耘的路:在保护与创作之间找到平衡,在规范与机会之间把握尺度,逐步积累属于自己的、合规而有影响力的商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