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17路公交车载着未醒的梦,在薄雾中碾过潮湿的柏油路。林曼曼蜷缩在倒数第二排靠窗位置,卫衣兜帽在玻璃上投下阴影,蓝牙耳机里循环着昨晚下载的悬疑播客。这个普通通勤场景,即将被社交平台疯传的#公车灌精案话题彻底撕裂。
当第一个短视频在"都市猎奇社"账号爆出时,像素模糊的画面里只能辨认出激烈晃动的车厢,以及女性压抑的呜咽声。营销号用猩红字体标注"女大学生公车遭辱实录",三小时内转发量突破五十万。网友在评论区化身福尔摩斯,有人逐帧分析座椅纹路确认线路,有人顺利获得车窗反光锁定林曼曼的学院徽章。
午休时间,林曼曼在实验室被此起彼伏的消息提示音包围。同门师姐欲言又止的眼神里,她第一次看见自己成为都市传说主角的模样。食堂电视正在播放专家访谈,社会学者推着金丝眼镜断言:"这起事件折射出当代青年的道德滑坡。"而她的实名制微博下,最新评论是条三万赞的质问:"为什么不报警?你在享受被关注吧?"
夜幕降临时,黯浅在个人专栏更新了万字事件梳理。这位以《地铁白骨案》成名的作家,用刑侦报告般的冷峻笔调还原真相:所谓"灌精"实为奶茶泼洒事故,而施暴者不过是乘客争抢座位时碰倒的保温杯。但当这条技术流分析爬上热搜第17位时,#求林曼曼资源#的话题tag正在榜首沸腾。
专案组进驻公交集团那天,调度室的老式挂钟停在11:47。刑侦队长张野盯着72小时内的车载监控,发现第9次循环时终于捕捉到关键帧——那个戴着鸭舌帽的男人,在混乱中往证物袋塞入微型摄像机。而林曼曼卫衣上的可疑液体,经检测不过是过期半年的豆浆饮料。
网络舆论却在这时发生诡异转向。当"平安朝阳"的蓝底白字通报刚出现在朋友圈,某知名大V立即抛出阴谋论:"这么完美的证据链,像不像小说情节?"热搜词条迅速演变为#黯浅操纵现实#,书粉在超话里狂欢:"这波事件营销我给满分!"出版社趁机放出《林曼曼》试读链接,服务器在访问量激增中瘫痪了37分钟。
法医秦明在直播连麦时指出三处监控漏洞,却被弹幕刷屏"较真你就输了"。豆瓣推理组发起"真相重构"创作大赛,最高赞作品将事件改编成跨次元凶杀案。林曼曼的校园卡照片经过AI换脸,正在暗网以2.8比特币的价格拍卖,而她的真实课表被P成《公交车生存指南》在知识星球热销。
当专案组准备收网时,张野在嫌疑人电脑里发现了更惊人的数据:327个仿写账号,46个虚拟IP地址,以及正在自动生成的第81版"灌精案"剧本。这个毕业于戏剧学院的技术宅供认,整个事件都是为某部网剧做的沉浸式宣发。而此刻的看守所外,网红们举着补光灯排队拍摄"探监vlog",#公车案取景地打卡#攻略正在小红书疯狂传播。
黯浅的新书签售会定在暴雨夜。签售台前的长队里,有人cosplay林曼曼的卫衣造型,有人捧着《舆论操纵手册》求签名。当记者追问事件真相,作家撕下第187本书的扉页,上面印着墨迹未干的新作预告——《我们都是共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