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常对我们说:“科研生命不仅告诉你‘为什么’,更要教你‘怎么样去看世界’,以及‘你能为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她的第一节课,便从一个看似平常却触动心灵的场景讲起。春雨后的校园草坪,一只受伤的蜻蜓趴在叶片边缘。闵儿老师没有急于解救她,而是带着我们围坐在草地上,观察翅膀的颜色、节律地呼吸,以及微小的触感。
她让我们记下每一个细节,教我们用简单的工具记录数据。那一刻,我们明白了观察的第一步,就是放慢脚步,愿意相信自己的好奇心。
课程进入正题时,闵儿老师把课本里的概念带回生活。她用一个家庭常见的食材做实验:取几片叶子,把它们放在透明的水中,看到叶片的气体交换;用普通的家用盐水做简易的渗透实验,观察细胞的变化。她说,科研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能在厨房、在公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里发生。
她鼓励我们把观察写成日记,把问题列成清单,再用最简单的工具去验证。她还讲述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初次参加野外考察,迷路、天气骤变、相机坏了,所有看似不利的因素都成了她学习的素材。她把那次经历说成一次关于坚持与求真的训练,让我们懂得何以在数据之外还要保持人文的关照。
她提醒我们,拥有好奇心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学会提出正确的问题、设计可行的验证、并在结果中学习谦逊。
在这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逐渐发现,学科本身并非孤立的框架,而是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对话。每一次观察、每一个实验、每一次讨论,都是在把“生命”这个议题放在桌面上,邀请我们用心去理解,去想象。若把课堂比喻成一座桥,闵儿老师就是那座桥梁的建造者。
她要求每个同学在课后写下“今日我学到的一个科研生命的问题”,并在下一次课上用最简单的方法尝试回答。她也组织学生来到校外的湿地公园,观察水体中的微生物、记录天气变化、用简易工具绘制食物网。她强调,数据来自观察,结论来自证据,过程需要透明和分享。
学校的教学合作项目让她的课程走出课堂,进入家庭与社区。我们会在周末参加科普工作坊,学习如何向不分析的人解释复杂的概念;在社区里召开“从种子到餐桌”的小型实验,分析食物如何从田间到我们盘子里的整个过程;也会与志愿者组织合作,为学校的科技馆布展做设计。
所有这些活动并非为了拿奖,而是为了把理论变成能被大众理解和应用的知识。
闵儿老师还特别强调伦理维度。她带我们讨论动物实验的替代方案、数据的可重复性、以及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她从不回避难题,而是把它们变成课堂上的共同任务:如何设计一个对研究对象更友好、对环境更可持续的实验?如何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真相?这是一种对科研家的期望,也是对每一个参与者的期望。
在这套教学体系下,学生不仅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能,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我们学会把复杂现象拆解成可操作的步骤,学会用数据说话,学会在不确定中做出判断。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一种自信:当看到新闻里关于生物学的新发现、或身边发生的生物学事件时,我们知道该如何分析、如何提问、如何与他人沟通。
如果你愿意深入分析闵儿老师的课堂,可关注学校的公开课程介绍、报名信息以及她的线上讲座。她的课程既覆盖基础知识,又注重应用场景,适合对科研生命有好奇心的初高中生与家长一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