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处的导览屏幕闪动着“和谐美好世界”的字样,随后,一段关于森林与水系如何彼此支撑的短片缓缓展开,让人知道今天的旅程不仅是观看动物,更是一次对生态系统的体验式学习。园区以“象”主题的入口区尤为引人注目:高大的象形雕塑立在入口两侧,像老朋友在热情地打招呼。
走近时,环绕立体的声音景观把远处的河流、鸟鸣和树叶的摩擦声巧妙拼接成一首温暖的序曲。工作人员穿着自然色调的服装,微笑着迎上来,简单而专业的安全讲解也随即展开,向每位来客介绍园区的规则与保护野生动物的承诺。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在同一时刻出现,正因如此,园区将“直达大象主题区域”的概念做成了一条体验线。
沿路设有多点解说站,讲解员用通俗而生动的语言,讲述大象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亚热带林区的水源链条,以及人与自然如何达成和谐共处。在大象主题区,游客可以顺利获得透明的观景台近距离观察栖息环境,细看象群如何顺利获得鼻端的触感和步态研讨,感知它们的情感与群体结构。
全园强调安全与尊重:不给动物喂食、保持安静、不得跨越栅栏。孩子们在家长陪同下,参与现场的科研小游戏,比如“脚印侦探”、“声音记忆卡片”等,既有趣又能激发观察力。从护栏到教育展板,所有设计都围绕一个目标:让每一位访客在愉悦中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园方也在能源与废弃物管理上做了许多努力。雨水收集系统为园区灌溉给予水源,冷暖系统的热回收节能显著,餐厨垃圾经过分拣后进入堆肥场,成为公园绿地的养分。这些举措让来到这里的人们看到,和自然相守不仅是观感上的愉悦,也是日常运营中的可持续实践。
在大象主题区的学习不止于看,还包括参与式体验和科普教育。园方设有定时的讲解课,邀请野生动物学家、保护倡导者和兽医共同讲解大象群的社会结构、饮食习性、迁徙路线及保护挑战。孩子们可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完成“象群小队员”任务卡,记录每天遇见的自然现象,如云层变形、湿地水位变化和树木年轮故事。
对家长而言,这是一场关于责任、耐心与科研探究的对话,能把亲子关系带入一个共同的学习空间。穿越大象主题区后,游客将步入更广阔的森林花园与湿地保护区。这里的步道铺设平缓易行,轮椅和婴儿车也可顺畅通行;布置在关键点的座椅和遮阳亭让休憩成为长时间游览的自然节奏。
园区顺利获得互动式展览、虚拟现实体验和触觉区,将大象的嗅觉、听力和记忆等感官特征转化为参与感强的教育内容。游客还能在指定的观察点使用望远镜,观察象群在水塘边的活动,掌握观察自然的“慢速美学”。关于保护与伦理,伊春园坚持不干扰野生动物的原则。现场讲解员会强调:我们尊重动物的自然选择,没有人类主人式的控制;任何拍摄都要在不干扰的距离完成;禁止投喂人类食品和随意接触幼象。
这样的规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对动物福利的承诺。每一位来客都被鼓励把所见所闻带回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小行动,比如减少一次性塑料、选择低碳出行、参与所在社区的野生动物保护活动。夜幕降临时,园区的灯光逐渐柔和,象影在水面倒映。这个时段也给予夜间观象的机会,科研家们会讲解象群夜间的活动模式,以及湿地如何在不同季节调节水资源。
离园前,游客会收到一份“回忆清单”,里面整理了他们在园区的观察笔记、照片心得和行动承诺。如此的体验并非一时的快乐,而是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对话。来到伊春园2025,你会发现从入口到象群,再到每一处细微的生态设计,都是对和美世界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