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的海洋中,有许多成语深藏故事与文化的韵味。“人神共愤”这个成语,听起来就带着点愤怒与震惊的味道,它究竟代表什么?又从哪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探究竟,带你分析这个充满力量的成语。
“人神共愤”字面意思是“人和神都感到愤怒”。它形容某件事情极其恶劣,令人愤怒到连天地、神祗都忍不住发怒,强调事情的恶劣程度。
这个成语多用来描述极端的恶行或极不公正的行为。例如,对一个严重侵害人权的事件,评论者会说:“如此恶劣,真是人神共愤。”
“人神共愤”出处较为模糊,但广泛认为源自中国古代对正义不容侵犯的强调。可以追溯到宋代文学作品中有类似表达,后来逐渐演变成习用成语。
虽然没有明确的典故来自某一本古籍,但它所反映的思想根植于中华文化中“天地不容恶”的信念。任何恶行都可能引发众神愤怒,天地共愤,是对不义行为的有力谴责。
古时候,“人神共愤”多用在诗文中表达对某些事件的愤怒。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网络评论、新闻报道,强调事态的严重。
比如,报道某个腐败案件时,会说:“这样做,真是人神共愤。” 体现事态的严重性,也带有呼吁惩恶扬善的意味。
反义词代表的是平和、宽容、不愤怒的态度。
在古代诗词或小说中,常用“人神共愤”来描写恶人作恶,强调天地和神祗对不义的谴责。
在现代,遇到明显的社会不公或恶劣行为时,人们会用这个成语表达愤怒和谴责,彰显事件的严重。
这不是字面意思的愤怒,而是在强调事情的恶劣程度,带有强烈情感色彩。
避免用它描述一些不严重的事情,或用在不合时宜的场合,确保语境恰当。
“人神共愤”不仅是一个成语,更代表一种正义感和对恶行的强烈谴责。在今日社会,它仍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激励人们站出来反抗不公。
Q1:这个成语在现代还能用吗? 当然,用于表达极端愤怒和谴责,特别是在社会热点或正义维护中。
Q2:它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 虽然没有明确的古籍出处,但广泛存在于宋代及之后的文学中。
Q3:可以用“人神共愤”描述公司不正之风吗? 可以,尤其是在强调事件的严重性和社会影响时。
Q4:与“愤天怒人”有什么区别? “愤天怒人”强调对天地和人类的愤怒,带有更宗教或天地的意味,而“人神共愤”更侧重于人和神的共同愤怒。
Q5:除了成语,还可以用哪些类似表达? “震天撼地”、“怒发冲冠”、“义愤填膺”等都能表达类似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