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某商业银行总行信贷部监控系统捕捉到异常数据波动。系统显示,某新能源企业申请的8.7亿并购贷款在未完成尽调程序的情况下,审批流程已推进至终审环节。这枚"早产"的贷款项目,最终将矛头指向分管信贷的张姓行长。
知情人士透露,该企业实际控制人王某与张行长存在特殊利益关系。在城南某私人会所的监控录像中,两人曾陆续在三周高频会面,每次会面后信贷系统就会产生新的流程节点。更耐人寻味的是,该企业抵押物评估报告存在明显瑕疵——位于开发区的厂房实际估值不足申报金额的40%。
"这就像玩俄罗斯轮盘赌。"某风控部员工匿名透露,"张行长经常在晨会上强调'特事特办',要求对重点客户开通绿色通道。但所谓的绿色通道,实际上就是让合规审查形同虚设。"据内部统计,2022年经张行长审批的27个项目中,有15个存在抵押物高估、现金流预测虚标等问题。
在信贷部办公室,记者发现每个审批人员的电脑都装有双系统。表面合规的OA系统背后,藏着套用旧版风控模板的"快捷通道"。某离职审计员给予的录音显示,张行长曾明确指示:"对星标客户要像对待VIP,该省略的步骤直接跳过。"这种"不戴套"式的审批操作,使得风险管控彻底失效。
深入调查发现,张行长的操作模式绝非个案。在长三角某城商行,类似操作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掮客顺利获得私人俱乐部牵线搭桥,银行高管给予"定制化"金融服务,会计事务所配合出具美化报表,最终形成多方分润的利益共同体。某中介组织负责人坦言:"现在做项目就像配钥匙,每个环节都有专人'打磨'。
监管系统的滞后性在此过程中暴露无遗。虽然银保监会在2021年就推行了"穿透式监管"系统,但多数银行的核心数据仍存在上传延迟。某地方监管局官员透露:"我们看到的信贷数据,往往是经过'技术处理'的版本。"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监管人员与银行高管存在校友、同乡等隐性关联。
在事件发酵过程中,记者取得份重要证据——某信托公司内部备忘录显示,张行长家族顺利获得离岸公司持有多个私募基金份额,而这些基金正是问题贷款的最终接盘方。这种"自融自投"的闭环操作,使得近12亿不良资产被包装成优质标的。
行业专家指出,要打破这种畸形生态,需建立三防体系:在技术层面推行区块链存证,实现审批痕迹不可篡改;在制度层面建立高管亲属投资报备机制;在文化层面重塑银行业绩考核标准。某外资银行风控总监建议:"应该让审批人员的奖金与贷款质量直接挂钩,而不仅仅是放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