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阿里埃勒
2025-08-14 02:12:31
它们往往以“机会难得”、“海量内容免费获取”为卖点,诱导人们点击、下载。对普通网民而言,获取这类内容的冲动,往往来自好奇心、对风险的好奇、以及害怕错过的心理预期。但背后隐藏的往往是钓鱼链接、恶意软件、个人信息收集与诈骗。沉迷其中,会让设备受感染、账号被劫持,甚至暴露在更广的网络攻击链路上。
若内容带有紧迫感、声称“你必须马上行动”之类的措辞,那往往是诱导性手法。不要以好奇心为引线,先暂停、再判断。除此之外,建立一个简单的自我核验清单也很实用:1)不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2)不在不受信任的平台下载可执行文件;3)使用正规应用商店,并开启设备的安全设置;4)对于涉及支付或个人信息的请求,先进行二次验证;5)使用强密码、双因素认证、定期更新软件。
提升信息素养和基本的安全意识,是对抗此类传闻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构建健康网络生态的底层能力。现实操作层面,建立日常防护习惯、掌握辨识要点,并把正确的渠道与信息筛选标准落地到企业与个人的日常工作中,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为了将理论转化为实操,可以把目标设定为:减少误导性内容的点击量、提升对正规信息源的信任度、在出现可疑信息时快速触发自我保护机制。
把技术手段、流程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真正能应对2025年新威胁态势的防线。顺利获得系统化的培训和演练,个人可以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保持对新型网络攻击的警觉性,同时企业也能在风险下降的同时提升运营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