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前以为是美食探店,看完后三观炸裂。」一名网友在1010手游网论坛的评论,精准概括了「Gy互吃鳮吧」视频的传播轨迹。这段最初发布于某小众直播平台的视频,因两名男性主播在夜市大排档互相喂食烤鸡屁股(网络隐语「鳮吧」)并配以暧昧台词,被搜狐小时报以「亚文化内容突破公序良俗」为题转载后,迅速登上热搜。
流量密码还是道德滑坡?支持者认为视频不过是年轻人玩梗:用「Gy」(源自日语「ギャル男」的缩写,指代注重外表的男性)身份扮演解构传统男性气质,夸张的「互喂」动作本质是喜剧表演。反对者则痛批其「刻意卖腐」「污染青少年」,某教育博主甚至制作长图对比二十年前后「男性形象堕落史」,取得超10万转发。
争议背后是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数据显示,视频在搬运至搜狐后的24小时内,关键词「Gy互吃」的百度指数暴涨800%,相关二创表情包在微信单日下载量突破200万次。某MCN组织负责人私下透露:「这类内容自带‘道德风险’标签,算法会优先推送给好斗型用户,评论区自然变成战场。
代际认知的断层线值得玩味的是,40岁以上群体与Z世代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在知乎「如何理性看待该事件」的提问下,高赞答案来自一位70后父亲:「我们年轻时也有‘杀马特’,但现在的孩子把畸形当个性。」而B站用户@宅腐双修の猫则反驳:「父辈在迪厅跳贴面舞被说成流氓,今天我们看两个男生吃烧烤就是伤风败俗?双标别太离谱。
这种撕裂在商业领域同样显现。某国产运动品牌原计划签约视频中出镜的主播推广新品,却因舆情紧急叫停;而另一新兴茶饮品牌迅速推出「Gy同款烤鸡屁股套餐」,首日销量突破3万份。
当舆论场仍在争吵「该不该封杀视频」时,更深层的矛盾已浮出水面:对「非常规性别表达」的恐慌,本质是传统权力结构遭遇挑战时的应激反应。
被符号化的「鳮吧」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鸡屁股长期处于鄙视链底端,常被赋予「低俗」「肮脏」的隐喻。视频创作者选择这一意象,显然有意制造符号冲突:当精致妆容的Gy男青年坦然享用「禁忌部位」,既颠覆了「阳刚男性不该注重外表」的刻板印象,也戏谑了社会对「不洁食物」的偏见。
历史学者指出类似现象并非孤例:上世纪90年代,摇滚青年穿着破洞牛仔裤被视为「流氓」,如今却成为时尚符号。「每一次亚文化出圈,都会经历从污名化到商业收编的循环。」
监管困局与创作自由的拉锯战事件发酵后,1010手游网开设的专题投票显示,52%网友支持「分级管理而非一刀切」。这与现行内容审核机制形成矛盾——当前平台往往采取「宁错杀不放过」策略,某短视频审核员透露:「但凡涉及男男亲密互动,系统会自动打上‘低俗’标签。
这种机制催生出更隐蔽的抵抗策略。创作者开始使用「鸡某巴」「G歪」等谐音词规避审查,甚至开发出「烧烤暗号体系」:烤韭菜代表同性恋,蒜蓉茄子指代跨性别者。亚文化群体正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构建起一套「地下语义系统」。
未来的隐喻:冲突还是和解?事件最终以视频下架告终,但文化震荡仍在持续。上海某高校社会学教授指出:「当‘Gy’从亚文化圈层闯入主流视野,实际暴露了社会对多元性别气质的准备不足。与其争论对错,不如思考如何建立更包容的对话机制。」
或许正如夜市里那串被争夺的烤鸡屁股——有人视若珍宝,有人避之不及,但它的存在本身,已然证明了世界的参差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