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国际

12年义务放电影千余场甘当文化鼓手敢立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钱柳伊2025-08-27 07:20:03

小标题1:初心的火种在一个小城的黄昏街角,灯光尚未点亮,投影机的灯丝微微颤动,观众们把椅子排成整齐的队形,等着黑幕拉开的一刻。那年我还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周末的时间像一张空白的票根,等待被填满。于是我开始把家里旧的投影机搬到社区活动室,找来学校借来的幕布,报名参加地方图书馆的放映志愿者培训。

第一场电影,是一部温柔而现实的纪录片,讲述普通人如何在生活里寻找光亮。在灯光落下、声音缓缓响起的那一刻,空气里似乎有一种久违的安定感。人群的目光里没有距离,只有对故事的共同追问。那天我明白,电影并不是需要花大价钱才会发生的奇迹,它的意义在于让每个人都能接近彼此的内心。

于是,义务放电影的种子在心底发芽:若能用公益的方式,把优质影像带进社区,让文化不再只是城里人的专属,那将是一种温柔而持续的力量。

小标题2:千场的脚步从第一场起步到后来逐渐扩展到周边的几个村镇,我和一群热心的志愿者像把脚步安放在每一块需要光亮的土地上。设备时常需要自力修理,幕布被风吹得皱成褶子,电线在夜色里像一条条小蛇,细心的朋友们用胶带、布块和耐心把一切修整得像新的一样。

我们没有资金做大规模宣传,只凭口口相传和社区里的口碑。每到放映日,来自学校、老人院、社区街道的新面孔会在门口排队,孩子们兴奋地指着投影屏上跳跃的颜色,老人们则在角落里安静地看着影像里熟悉的面孔。电影的语言跨越年龄、跨越城乡差距,短短两小时,却能把彼此的故事拉得近一些、温度高一些。

这些年,我们看过土墙下的孩子在放映中轻声歌唱,也看过广场边的老人把手中的旧照片递给镜头,讲述那些被时间慢慢埋没的往事。义务放电影,已经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社区记忆和情感的守望。

小标题3:转型与坚持十二年的光阴,像一条缓缓前行的河,既有平静的水面,也有暗流涌动的阶段。互联网时代把信息和娱乐带到了触手可及的地方,电影院的票房、流媒体平台的热度,似乎让人们离共看一部电影的场景变得远了。面对这种变化,我们没有退却,而是开始把“为什么放映”说清楚:不是替代,而是补充,是在社区层面建立一种共同的观看体验和讨论空间。

于是我们把放映与公益讲座、艺术家驻点、青少年创作工作坊结合起来,邀请电影人走进社区,带来制作幕后故事、人物访谈、主题讨论等多元内容,让观众成为参与者、合作者,而不只是被动的观众。我们尝试让设备更加简捷、耗材更少、排期更稳定,使得更多志愿者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次放映的组织工作。

千场并非终点,而是对“坚持做公共文化一件事”的持续验证。每一次成功的放映,都是对这座城市文化肌理的强化,也是对我们自我价值的确认。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把每一个夜晚的光影变成真实可触的温暖。

小标题4:未来的光影现在回望,我们也开始把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任何一个有热情的小社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传唱者,只要愿意拿出一点时间、搭起一个放映的舞台、邀请一场对话。我们从未想过要独占灯光,反而更希望有更多的伙伴加入进来,形成一个由志愿者、教师、学生、艺术家共同编织的网络。

未来,我们会把放映场景扩展到偏远山区的学校、农阁的文化站、流动的社区中心,哪怕是一台简单的投影仪、一个干净的幕布、一个愿意聆听的心,就足以点亮更多夜晚。我们坚信,电影的魅力不是来自大制作的豪华,而是来自人们在影像与故事中找到彼此的共鸣,找到面对现实的勇气。

若你也愿意成为这条路上的同行者,请把你的热情带来,带来一个场地、一份物资、一个讲述——甚至只是一句“我愿意”。让我们一起,用千场的光亮,照亮更多需要陪伴的夜晚。

如果你愿意参与或分析更多,请联系当地的社区文化服务组织,加入我们的放映志愿者队伍。你也可以捐赠设备、替换旧物、给予场地,或在社交平台分享放映活动的故事。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会像灯丝一样点亮更多人的文化生活,累积成12年如一日的温度。你我皆可成为“文化鼓手”,敢于站立在光影之间,用影像讲述周遭的真实,让公共文化的种子在更多土地上生根发芽。

12年义务放电影千余场甘当文化鼓手敢立
责任编辑: 陈荷军
数字媒体行业CFO薪酬观察:新华网2024年“增收不增利” CFO任劼薪酬涨幅最高 年薪93.16万元同比增长18.1%
阳煤化工(600691)被立案及预处罚,股民索赔可期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