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只有一个——“在一起”这四个字,换句话说,是如何把一个看似简单的梗,写成一篇有逻辑、有证据、有情感、有画面的短文。老师仿佛也在空气里化成了一本无形的教材,提醒他们:写作不是空谈,而是证据与叙述的合奏。
“先别急着写结论,”孙尚香的声音干脆有力,“要学会用图像证明观点。你手里的它们,必须像战斗中的证据一样,环环相扣,逐层揭示。”她把自己的笔记本摊开,里面是一页页排版整齐的结构框架:引子、论点、论据、分析、收束。她点开脑海里的记忆,把课堂上学到的“有图有据”的原则化成一条条可执行的步骤:先给读者一个情境,引出论点;再用一两张图像或情景描述来支撑;接着进行对比、因果或时间线的分析,最后回到主题,留给读者一个值得深思的结论。
刘禅听得很认真,但他知道,做一个“有图有真相”的写作者,远比大纲更需要耐心与观察。
“在一起”这四个字,似乎容易让人想起浪漫的结局,然而梗背后的真正力量,是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孙尚香让刘禅学会把“在一起”拆成可感知的元素:第一,谁在一起?第二,为什么在一起?第三,在一起带来什么变化?她强调,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把这三组问题化成一个连贯的叙事。
于是他们开始做一个小练习:选取一个日常场景,用两张图像来“证明”两人真的在一起完成了一件任务。第一张图,可能是两人共同完成难度较高的训练动作;第二张图,显示他们在问题解决后露出的笑容与放松的气氛。顺利获得这组对照,刘禅逐步理解,写作要像拍摄一组连贯的短片——镜头要有转场,情感要有起伏,证据要有解释力。
接着,孙尚香把课堂带回到写作的“结构三步法”:开头设定情境,确保读者进入状态;中间用具体证据和描写支撑观点,避免空泛的命题式叙述;结尾回扣主题,留下思考的余地。她给出一个模板:“在一起”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结合,更是行动上的协作与互补。两人还讨论到,图片本身并非证据的终点,而是叙事的起点——要让读者从图片的表象,看到背后的故事、动机与影响。
为了让课程更接地气,孙尚香还提出一个小任务: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带着“图-证据-叙事”的思维,记录校园、社团、家人之间的“在一起”瞬间,并尝试把其中一个瞬间写成一段短文。
刘禅把笔记翻到新的空白页,心里慢慢浮现一个清晰的画面:写作不是在说“我们在一起”的简短句子,而是在讲述“我们如何在一起地解决问题、共同成长”。他开始理解,写作的乐趣,并不是凭空堆砌词藻,而是在真实的观察、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证据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课程的尾声,孙尚香没有直接要求他们完美地落笔,而是让二人闭眼感受那些画面所带来的情绪波动与节奏变化。她说,下一步的作业,是把今天的练习,转化为一篇完整的短文,重点放在“在一起”的真实动因与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情感标签。刘禅点头,心里却已经有了初步的草稿脉络:他要把两张图像中的细节,以时间线的方式串联起来,用一个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因果链条,讲清楚为什么两个人会选择在一起、以及他们在一起时带来的改变。
她让刘禅明白,梗只是一个入口,故事才是核心。一个梗若不承载故事的重量,久而久之就会变成空洞的符号。这也是他们要写出一篇有说服力的软文的基础:把“在一起”的价值与具体情境绑定,顺利获得证据和叙述让读者进入角色的世界。
他们回望两张图像:第一张,是两人面对困难时的并肩;第二张,是完成任务后彼此的笑容与互相点头的默契。这两张图像,像是游戏中的两个时间点,串起一段完整的情感与行动链条。孙尚香引导刘禅将这两个时间点放入一个更大的叙事结构中:引子设置一个共同的目标与挑战;主体部分逐步揭示他们如何在困难面前分工协作、彼此支持、克服分歧;结尾回到主题,强调“在一起”并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顺利获得共同的行动,把各自的优点整合成更强的合力。
她说,叙事的力量恰恰来自于对“在一起”过程的细节描写——每一次呼吸、每一个抉择、每一次信任的让渡,都会让读者感到这份关系不只是情感的表达,而是行动的证明。
在写作的训练营中,他们还讨论了证据的来源与可信度。两人意识到,图像只是“证据的表层”,真正有力的是对图像背后事实的解读与分析。比如,一张战术协同的图片,可以顺利获得对比前后局势的变化,来证明协同的有效性;一张团队讨论的图片,则可以引出关于沟通、分工、责任感的论点。
孙尚香强调,引用真实场景、真实数据、真实感受,是让文章有温度的关键。软文并非只讲故事或美化产品,而是在故事中自然地嵌入可验证的事实与可追溯的逻辑,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取得启发与信任。
他们进一步探讨了“在一起”对成长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往往带来互补与成长。孙尚香告诉他,写作也是一种成长的练习:顺利获得不断地把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把隐性动机披露成显性的故事,读者因此得到理解、共鸣与启发。刘禅则把这份认识转化为写作动力——他不再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而是为了让读者在读完后,能够回想起自己身边那些与自己并肩作战、相互扶持的瞬间。
为了让文本更具说服力,孙尚香还介绍了一个简单的“证据矩阵”:将观点分解成“是谁-做了什么-造成了什么-为什么重要”四个要素,每一个要素都要对应一张图像或一段描述,确保论证链条稳固且易于读者追踪。
随着练习深入,两人的笔触渐渐凝练。刘禅写下的段落开始把“图像证据”转化为“叙事证据”:不仅叙述发生了什么,还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谁有助于了改变、变化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孙尚香欣慰地点头。她说,这正是“有图有真相”的写作魅力:图片带来直观感受,而文字带来深度理解。
当读者把两张图像放在同一个叙事框架中时,看到的不仅是美好的拼接,更是一段真实、可验证、值得反思的成长故事。孙尚香给出一个写作任务的延伸建议:把“在一起”的故事扩展成一个小型案例研究,围绕一个具体场景,收集不同角度的证据与视角,构建一个多维度、可追溯的叙事网。
她提醒道,优秀的软文不是对美好画面的简单描摹,而是在画面背后揭示真实的行动与影响。刘禅带着新的目标离开写作角落,心中明白,今天的练习,不只是完成一次作业,而是在学习如何用图像与文字,讲清楚“在一起”的力量,以及背后那段有图有真相的、真正可被珍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