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课本第58页,现在开始听写单词。」——这句话曾是无数学生英语课的噩梦开场白。粉笔灰飘散的教室里,整齐划一的朗读声掩盖着哈欠和走神的眼神。直到某天,一段名为《课代表大战尖叫鸡》的短视频悄然登上班级群聊,一切开始变得不同。
视频中,戴着圆框眼镜的英语课代表小王手持一只橡胶尖叫鸡,每念出一个单词就用力捏响鸡脖子。当读到「chicken」时,他忽然从讲台下掏出一只毛绒公鸡玩偶,用夸张的语调模仿美式乡村口音:「I’maCOCK-A-DOODLE-DOO!」台下瞬间炸开锅:有人笑到拍桌,有人掏出手机录像,后排睡觉的男生猛地抬头,眼神亮得像发现新大陆。
这种被称为「鸡插视频」的教学实验,最初源自00后教师李老师的突发奇想。「学生刷短视频时能记住每句台词,为什么背单词就犯困?」她将网络热梗与知识点捆绑:用「鸡你太美」的鬼畜片段讲解「poultry(家禽)」词根;让课代表扮演《变形金刚》擎天柱,用机械音背诵「auto(汽车)」的拼写规则。
数据显示,采用该方法的班级,课后单词默写正确率从62%飙升至89%。
更令人意外的是,学生开始主动参与内容创作。高二(3)班创建的「鸡插工作室」已产出17部作品,其中《哈利波特与语法咒》用魔杖特效演示定语从句,在B站取得23万播放量。「以前觉得英语就是abandon,现在每次上课都像开盲盒。」学生林晓菲边说边展示她设计的「单词表情包」——「procrastinate(拖延)」被画成抱着手机在作业堆里傻笑的熊猫头。
当教导主任第一次巡查「鸡插课堂」时,看到的场景足以让传统教育者血压飙升:教室后排架着环形补光灯,课代表正用《甄嬛传》腔调朗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两个男生蹲在角落给塑料鸡安装蓝牙音箱,说是要制作「会rap的单词机」。但期中考试的成绩单让所有质疑者闭了嘴——实验班级平均分超出年级线11.3分。
这种教学法的核心秘密,在于它精准击中了Z世代的信息接收密码。神经科研研究显示,当幽默元素与学习内容绑定,海马体的记忆激活强度提升40%。比如在讲解「虚拟语气」时,教师会插入一段课代表穿越回唐朝说英语的短剧:面对把「IfIwereyou」听成「爱妃我饿」的杨贵妃,主角急得抓耳挠腮的模样让学生笑着记住了语法结构。
更深层的改变发生在师生关系层面。曾因没收手机被学生取外号「灭绝师太」的王老师,如今在抖音拥有2.7万粉丝。她的爆款视频《办公室disco》里,教师们用卷子当手花,跟着「定语从句版野狼disco」跳魔性舞蹈。「现在学生见我都喊‘王姐’,交作业时还会附赠自制鬼畜彩蛋。
这场教育实验甚至催生了新的文化现象。某重点中学的英语周活动中,「鸡插创意大赛」收到213份投稿,有学生用3D建模让单词字母跳起街舞,还有团队开发出「语法狼人杀」卡牌。更令人深思的是家长群的变化:曾经满屏的「求补习班推荐」,现在被「孩子主动早起背单词」的惊喜刷屏。
当教育不再是一场苦行,知识的种子反而在笑声中破土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