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某视频平台突然涌现大量将男性特征「坤坤」P图植入女性形象的二创作品。这场看似荒诞的视觉实验,实则是Z世代用梗文化搭建的解构剧场。当蔡徐坤打篮球的经典动作被抽象成「坤坤」符号,这个原本带有性别特质的文化模因,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跨界漂流。
技术平权催生的创作狂欢中,B站UP主「像素魔术师」用AI换脸技术将男团舞者「坤化」后的作品,意外取得327万播放量。评论区高频出现的「双坤合璧」「坤性循环」等造词运动,暴露出年轻网民对性别符号的戏谑态度。这种将男性生殖符号强行植入女性载体的行为,本质上是对传统性别叙事「装机配置」的格式化操作。
深究这场狂欢的传播图谱,可见三次关键裂变:最初是鬼畜区对蔡徐坤形象的祛魅化处理,中期演变为性别符号的错位拼贴实验,最终在虚拟主播圈完成符号的消费升级。值得玩味的是,当「坤坤」突破生物性别边界,其承载的已不仅是娱乐功能,更成为检验社会性别认知的试纸。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符号暴动中,「坤坤」的能指与所指发生量子纠缠。原本象征阳刚气质的篮球动作,经过百万次解构重组,最终坍缩成超越性别的文化粒子。快手数据显示,相关话题下女性创作者占比达62%,她们用「坤坤刺绣」「坤坤美甲」等柔性表达,完成对传统男性符号的驯化工程。
文化学者观察到「坤坤现象」背后的三重颠覆:第一时间打破生殖符号的禁忌性,将其降维成可随意组合的乐高积木;其次消解性别叙事的严肃性,用戏谑对抗刻板印象;最终构建起去中心化的符号交易市场,任何人都能自由定义「坤坤」的价值属性。这种解构不是否定差异,而是创造差异自由流动的场域。
当淘宝出现「坤坤联名款」无性别服饰,当00后开始用「今天你坤了吗」代替传统问候,这场始于恶搞的文化实验已演变为新性别伦理的预演。或许正如社会学家鲍德里亚预言的,在拟像时代,重要的不是符号本身,而是我们如何顺利获得符号游戏重建认知世界的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