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需要全身经络疏通还是特色理疗?」穿着白色制服的男按摩师微笑着递上价目表,最后一栏「深度舒缓」被标注了星号。这是中新社记者在杭州某高端养生会所亲历的场景,而正是这类含糊其辞的服务项目,近期因网络曝光的「舌头伸入私密部位」视频引发轩然大波。
顺利获得伪装成顾客的72小时暗访,记者发现所谓「特色服务」已成行业潜规则。在钱塘江畔某私密会馆,技师小陈(化名)直言:「我们这行分『正规军』和『野战军』,想要刺激的得加钱。」他展示的手机相册里,藏着数十张不同会所的「暗语菜单」——「泰式古法」代表肢体亲密接触,「芳香疗法」实为私处护理,而「舌诊调理」正是争议核心的「特殊服务」。
一位匿名消费者向记者透露,这类服务往往顺利获得熟人介绍或线上暗号对接。在某本地论坛的加密板块,「男技师舌疗」「SPA私房游」等关键词日均搜索量超2000次。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私坊会所与旅游组织合作推出「疗愈之旅」,将顾客带至郊区别墅或游艇进行「深度体验」,单次收费高达万元。
行业内部人士爆料,灰色服务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技师培训基地到客户引流平台,甚至衍生出专门处理投诉的「危机公关团队」。某培训组织课程表显示,除常规按摩手法外,学员需额外学习「情欲氛围营造」与「反侦察话术」。而所谓的「中医理疗资质」,实则顺利获得山寨组织颁发的证书蒙混过关。
当记者携带隐蔽摄像机进入苏州某私人养生别墅时,眼前的场景令人瞠目:昏暗灯光下,三名仅着薄纱的男技师正为顾客进行「能量唤醒」,所谓「古法舌疗」竟包含用舌尖在敏感部位勾画的露骨动作。负责人王某直言不讳:「我们做的是情绪价值,警察查过来就说在练口语。
这种猖獗现象暴露监管的致命漏洞。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人员坦言,现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对「非医疗性接触」缺乏明确定义,而公安机关取证时常遭遇「一个说是按摩失误,一个咬定自愿体验」的罗生门。更棘手的是,部分会所采用「移动式经营」,今日在公寓楼,明日转战民宿,查处难度倍增。
消费者维权更是举步维艰。28岁的李女士哭诉,她在包厢被男技师强行进行「唾液排毒」后,会所以「私人定制服务」为由拒绝退款。律师指出,这类案件往往因证据不足败诉,更有人反被会所以「侵犯名誉权」起诉。某地法院数据显示,近三年受理的23起相关诉讼中,消费者胜诉率不足17%。
面对乱象,行业专家提出三重防御策略:第一时间警惕「超范围服务」,正规SPA不应涉及黏膜接触;其次查验组织证照,可顺利获得「全国卫生监督信息平台」核实备案;最重要的是拒绝私密空间独处,要求全程在公共区域服务。某连锁品牌技术总监强调:「真正的中医理疗从不需要脱内衣,更不可能用舌头!」
这场由「舌头服务」引发的行业地震,撕开了养生美容业的阴暗面。当记者结束调查时,又收到新的线报——部分组织已开始给予「AI按摩师」服务,试图用科技外衣包装灰色交易。这场猫鼠游戏,远未到终局。